天山南路的防备也没有放松,库车等城都有新的部队派去,训练当地部族民兵们使用新式武器,并组织起有效的防线,以防备敌军绕过伊犁那固若金汤的三角防御。
军部调给刘锦棠的轰炸飞艇抵达了伊犁,侦察的结果显示,敌军在原热海基地西方三百公里处又修建了一个辎重中心,并且分散了一部分储备,所以,维持二十多万大军的辎重被分成了两处,显然是吃了亏之后的应对措施。但是飞艇来了可不能白来,除了轰炸伊塞克湖之外,敌军的炮兵阵地也成了重要目标。中央战场有了那么大的战果,西线可不能这样毫无作为。
ps:回复好朋友953445778的建议,我一直想把关绪清写成多尔衮那样的男人,对所有人冷酷,但对自己的女人却很呵护,毕竟他来自于现代社会,还是追求男女感情的,只不过本人笔力有限有时候对感情的把握不是很到位,以后会慢慢琢磨的。至于封建社会会不会被资本主义取代,这个问题太宏大,以后有机会再做探讨。但同样感谢您的建议,我会认真考虑的。
雄锋飞扬: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百九十五章 俄国的铁拳
最近刘锦棠常常有这样的想法,似乎圣眷有所降低了,他越来越感觉到张玉和张作霖这两个年轻将领在军界越发的显眼,他倒不是怕什么,就是稍微有些自危而已。
所以,他很快的就组织了一次突然的大规模出击,总兵力达到了十五万人,还派出一支飞艇编队,其中一艘飞艇作指挥艇,一艘作机动艇,另有七艘轰炸艇掌握制空力量,地面三个炮团摆出了近四百门大小火炮,向对面的两百多公里长的漫长战线上发动全线出击。
在一艘飞艇空中指挥下,俄军的防线习惯了每天的小打小闹,伊尔库茨克的被袭令小尼古拉大公把大部份精力都用在防御后勤基地上,突然之间面对如此大规模的进袭,年轻的小尼古拉顿时陷入茫然。
仅仅一天的时间,西线俄军的炮位全部被炸毁,防御工事也被密集的炮火摧毁。面对中国人的步兵集群冲锋,全防线七个师十万余人的团以下建制几乎全被打乱,重火力被毁率达到七成以上,几乎组织不起有效的防御。从上午的步兵接战开始,俄军死亡数字突破万人,受伤三万一千余人,被俘八千多人。刘锦棠也给了俄国人一个教训,就是中国兵家早就说过了的,围攻切忌闷围。
西征军和中央军好像在进行着某种较量,刘锦棠刚刚摧毁了俄国人的西线防线,张玉就对新西伯利亚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攻势,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激战,最终一举拿下了这座俄国南部要塞。随后,张玉就把指挥部搬到了新收复的新西伯利亚城里,把原本俄国人的防线变成了中央军的斜向防线,每日里不是亲自巡视防线,就是巡访伤员,并且在这里修建了一个战地医院,由增援而来的孙文负责起了伤员收容,大规模的战事是停了,但是每天都是零星的交战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对面那些善于大规模骑兵作战的俄国人,也在这样的防线面前毫无办法,加之愈来愈寒冷的天气,俄国人的冬衣补给也不见踪影,士气一落再落,就连在后方督战的尼古拉大公频频做出战前动员也无济于事。
而西线的俄国人倒是有冬衣穿,这是因为这里距离圣彼得堡和叶卡捷琳娜堡最近,也最容易引起沙皇的关注。但是自从刘锦棠发动的全线大攻击之后,俄国人损失惨重,尽管这一次大攻击之后双方都需要几天的修整,但是一天之内数以万计的伤亡和被俘,还是让小尼古拉大公无力承担这样的后果,只得将防线后撤。
在接连收到波罗的海舰队全军覆没,两路大军损兵折将的报告后,尼古拉二世几乎要气疯了,他克制着自己向参谋部征询了增兵以及大规模反攻的可行性,但都得到了否定的建议,沙皇的怒意更加无法遏制。在这一刻他突然想起了法国人,作为协约国盟友,他认为法兰西有义务应自己的请求对中国实施攻击。他命令他的外交部门尽快法国发出请求,请他履行共同防卫的义务。
法国人的算盘打得更是精细,从共同对付德国的角度讲,俄国的强盛对于法国的安全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德国人在东线多留一个师,西线就能少一个师来对付法国,所以法国人还是很希望在这个关键时刻来帮俄国人一把,虽然两国在非洲问题上还有一些小冲突,但是那都是细枝末节的小问题,应付咄咄人的德国才是最关键的问题。所以,法国有意向越南增兵,一方面用来应付越南国内越来越不安定的局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向中国人表达一种强国的立场。
但是在征询了英国的意见之后,法国人很快就看出了英国在这次战争中的暖昧立场,其实法国增兵一两个师,根本就不如英国人口头上的一句话来的有效,但是法国很快得到了大英帝国的官方回复:大英帝国对两国之间的冲突采中立立场,但是出于维护和平的考虑,希望两国能够尽快的回到谈判桌上来,任何不利于和平的举动,都是大英帝国所不乐意见到的。
所以,法国的出兵也停下了脚步,并向俄国人婉转地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在此之后法国正式宣布在中俄冲突中取中立立场。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