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54章(2 / 2)

下,正等着柳方洲回来。

“夜里露水重,等在外面干什么。”柳方洲向前一步,趁着夜色握住杜若的手。

杜若回头看了眼,张端已经回身离开了,于是回握住他的手。

“深夜的月色最好看。”杜若回答说,“——我还买了夜宵,等你回来呢。”

【作者有话说】

【留香先生】当然就是荀慧生先生啦!红娘的蝴蝶结也是一个非常经典的中西结合的例子~

第65章

天气转冷,黑夜渐渐长了起来,宵禁的禁令也让这座古老城市的民众们平静地接受了。京城的人们照旧劳作生息,一切似乎与往年没什么区别。

可是渐渐地,黑夜里传来的声响愈发令人胆寒——枪声与哭喊声,官兵的靴子踏在地上齐刷刷作响,报纸上、广播里的消息越来越含糊其辞,是执行公务,还是在清除异党?从国境东北传过来的消息也愈发令人不安。

“像我们这些老辈子,闹洋闹拳的日子都受过来了,还有什么怕的?”有些老人——像张端师父,这样安慰似的、夸口似的说,“偌大京城,什么风雨都遭过,您放心得啦!”

戏班的生意却也没什么变化,庆昌班各人仍然演出或学戏,按部就班。

道琴出门买焦圈吃,回来时拎了一页传单,上面洋洋洒洒印着新编的民歌小调,所唱的正是政府对东北边邻国侵占的“不抵抗”。道琴念了两遍,很快学会,蹦哒哒唱着的时候被张端捉了个正着。

“人家都写了,‘努力救国,人人要唱’。”项正典却为道琴辩护,“我觉得这写得也有道理呢!”

柳方洲也在一旁,向道琴要来了传单看了看。

“方洲你说是不是?”项正典仍然叉着腰义愤填膺,“你学识大,肯定比我更懂——是不是?”

“正典你也忒拗了。”张端也不再说什么,摇摇头把自己搬着的堂鼓放到廊边,“不是要练‘坐山’一折吗?还不快去搬把椅子。”

《坐山》是《通天犀》里项正典所扮演的青面虎重头戏所在,最为出彩的就是中间一道椅子功:脚蹬厚底靴的青面虎“哇呀呀”一声从椅子上连翻三层,稳妥利索。

张端很快把堂鼓敲起来,项正典挂着一部髯口,数着节拍摆出架势,双腿一屈翻到椅子上。

现在夜训的时候,已经四下吹起了凉风。项正典还是打着赤膊,豆大的汗珠从脊梁上横淌。

他对自己要求颇高,练功时地上不设软垫,单腿站在椅子把上作罢一套动作,扑腾一下稳稳站定,看得柳方洲心里一紧。

“差不多了。”张端把鼓槌放在堂鼓边,“正好我在这边,方洲你有什么武戏要练练的?”

“辛苦师父。”柳方洲应声站起来,“我合一遍《夜奔》的鼓点也成,这一出我一直学得不好。师父您先歇歇。”

项正典喝水用的是一把粗瓷茶壶,他不计较茶叶好坏,也不像柳方洲一样要与杜若分杯斟茶,只管自己对着壶嘴猛灌一气。

“《夜奔》啊。”张端从口袋里摸出一支卷烟来,“这个谱子我是熟得很。”

还没等柳方洲和项正典说些什么,张端就自己打着拍子唱起了《夜奔》里的“新水令”。

“按龙泉血泪洒征袍,

恨天涯一身流落。

专心投水浒,

回首望天朝。

急走忙逃,

顾不得忠和孝。”

挑不出什么差错的武生腔调,比起年纪尚轻的柳方洲来格外有江湖气,也颇有味道。

“师父您还会这个?”项正典稀奇地问。

“我从前也是唱文武小生的呢。”张端嘿嘿一笑,“无奈不是吃这碗饭的命,二十五岁的时候喝酒误了戏,所以庆昌班建起来的时候就只敲着鼓了。”

“之前从来没听您讲起过。”柳方洲也说。

“你玉青师父管班,不让我提呢——贪酒误戏又不是什么好事。”张端摇头晃脑地哼哼着,“最早开蒙还学了点花脸——所以正典随我,现在也能唱花脸。”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