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215章(1 / 2)

这部分以太傅为首、心底不服的人也就偃旗息鼓了——算了,别折腾了。

一来沈皇后有沈将军、定国公府、夜影司、不少新臣甚至承恩公府的支持,在朝堂上就打不过;二来,若到时候皇帝真出来要推行什么极端政令,反对的人全都脑袋搬家,这可怎么好?

好了,这下别提什么服不服、高不高兴的了,大家命都没有。

而且呀,沈皇后每年都在京城开私库设粥棚,近年来又在地方上联合皇商建设慈善堂,百姓十分拥护推崇,名声极好。

太子也入上书房读书了,聪慧灵透、过目不忘,可是个值得培养的储君,再过几年就能入朝了呢。

听说太子年纪虽小,却已经懂得孝顺母亲。

要是他们这时候做刺头,指不定等太子登基就会被清算呢,那可真是倒霉死了。

如此,大定的朝堂又平平静静过了几年。

直到元宁十年,天子养病的第七个年头,宫中突然传出惊闻——太子在向天子请安时受伤。

连发着热都要坚持去上书房的太子,因此请了五天假。

外头对太子受伤之事猜测纷纷,然而心中都有相同的、不能言说的猜测:太子进朝阳殿请安,里头惟有天子与太子二人——总不能是七岁的太子平白无故地在天子面前弄伤自己吧?

多半是老爱揣测别人谋反的天子对着太子旧病复发……

可是,虎毒尚且不食子呢!

他们原以为天子只是因受伤性情骤变,可现在……

在暗涌惊心的揣测声中,朝臣们等来的是尉鸣鹤的罪己诏。

罪己诏中,天子自述德行有亏。

通篇中有一句“偶行乖舛伦常之事,实属无心错手之失”,令人不由想起元宁三年被大量销毁的、所谓映射“天子弑母”的话本,以及今年太子在御前莫名受伤之事。

弑母杀子,这可不就是违背伦常之事?

他们先前效忠的,竟然是这样的皇帝!

朝堂与民间的惶恐情绪还没蔓延,沈皇后就在勤政殿召集群臣,宣读了皇帝最后的诏书——天子退居落霞宫养病,皇后带太子临朝建国,辅政大臣辅佐,直至太子完学明政。

太子尉淙,自元宁八年后,便与沈皇后一起在文英殿赐宴群臣。

太子小小的团子模样,说话做事却像个成熟的小大人,聪颖过人,瞧着就是做明君的料子,与已成暴君的父亲形成两个极端的对比。

沈皇后则有代天子下令六年的经验。

听辅政大臣们说,沈皇后在朝政上颇有见地,行事宽和周全,凡事下令前都与辅政大臣们商议,并不专断独行,也不是胡乱指挥的人。

现在暴君主动退居别宫,贤明的皇后携年幼太子临朝摄政,倒是不错——横竖在史书里面翻一翻,皇后、太后甚至太皇太后临朝摄政的都有呢,沈皇后又不是头一例。

况且宗亲代表罗郡王说了,一切遵从圣旨,支持沈皇后与太子。

于是,在韩督公和沈将军的率领下,群臣俯首接旨,口中山呼“皇后娘娘万岁”。

停了七年之久的早朝朝会重新召开。

沈知姁身着凤冠礼服,带着同样打扮隆重的尉淙乘辇车到勤政殿外。

她们坐的是龙辇。

今日还是冬日里难得的晴天,风吹在面上一点儿都不冷,反倒带着暖和气。

进殿前,沈知姁停了脚步,低首看向拉着自己的尉淙,柔声询问:“淙儿,第一次上朝,你怕么?”

尉淙仰起白嫩的一张小脸,毛绒绒的衣领下隐约透着一点点青色——这是一月前在朝阳殿请安时受的伤,若是完整看来,是一个成年男子的手掌印。

他与沈知姁一样,都是一双澄澈的杏眼,此刻里面有止不住的好奇与兴奋,还有孩子气的故作成熟:“有母后在,淙儿一点儿都不怕。”

见沈知姁莞尔,尉淙弯了弯眼:“其实淙儿怕也没事,他们不敢看淙儿的。”

前两年他刚在宫宴上露面的时候,那些大人们经常私底下偷偷打量着,但今年起,他们便不敢了。

沈知姁温柔的目光扫过儿子的衣领,浸了三分忧愁:这七年间,她在前朝后宫游刃有余,唯一一次失手,便是在一月前的尉淙身上。

尉淙,她的儿子,早慧聪颖,已经在某些方面展露远超常人的机敏心智和七岁孩子本不该有的果决。

在沈知姁的安排中,尉淙是不会受伤的。

然而淙儿他自己……

尉淙细白颈脖的青紫掌印,让沈知姁原本最担心

持反对意见的太皇太后毫不犹豫地松口支持:“既然皇帝糊涂了,那么小姁你替他做退居的决定,是应该的。”

沈知姁既高兴万事顺利,又因尉淙这么小便知道“以身为饵”、“苦肉计”而忧心忡忡。

想想她已经有两年没和淙儿长谈过……

孩子大了主意多,还是要时时刻刻注意着才好。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